安塞腰鼓是哪个地区的,是哪里的特色,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以及榆林市横山区、米脂县等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的艺术特点,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鼓”“中华鼓王”“东方第一鼓”。

安塞腰鼓是哪个地区的,是哪里的特色,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与发展

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已难考证,但据《山海经》记载,鼓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产物,后发展为军事用途不可缺少的装备。为了方便携带,人们就仿其鼓的形状,制作成系在腰间的小鼓。秦朝以后,安塞一直为历代驻军要地和兵家争战之地。腰鼓同刀矛、弓箭一样作为作战部队的装备:一遭突袭,以鼓报警,传递信息;两军交锋,以鼓助威;战事失利,以鼓告急;克敌制胜,以鼓为乐,以示庆贺。随着历史的发展,腰鼓的军事用途渐渐消失,仅为舞蹈、演唱的伴奏乐器。到了宋代,秧歌和腰鼓十分兴盛,发展成为民间娱乐活动。

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新秧歌运动。革命文艺的发展,给安塞腰鼓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注入了生机。当时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服装进行改造,使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艺术性等方面都有深刻变化,服装上结束了古代武士风格,“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成为腰鼓表演者的服装特征,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转九曲、舞彩绸、跑竹马、耍扇子、 踩高跷 、霸王鞭等融为一体,形成了黄土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技艺。1989年,在安塞县招安乡出土了“安塞腰鼓”宋代画像砖,说明安塞腰鼓艺术在宋代已经成为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和民间文化表演活动。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3。

舞蹈特色

安塞腰鼓是哪个地区的,是哪里的特色,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

安塞腰鼓的舞蹈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表演,较为自由、灵活。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由于表演人数不受任何限制,表演形式也较为灵活。一般来说,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场地鼓,一种是路鼓。场地鼓是指在舞台、广场等固定场所进行的表演活动。路鼓也叫“行进鼓”“过街鼓”,是表演者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以行为主,边行进边表演,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
  • 表演动作:安塞腰鼓的表演动作,主要有小缠腰、大缠腰、缠腰过裆、马步跳跃、击鼓射雁跳、侧蹬腿、前蹬腿、十字梅花、跑跳步、劳动步、走路步、十字步等。这些动作既有扭转身体的柔美,又有挥舞鼓棒的刚劲,既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又有快慢交替的节奏。
  • 方阵队形:安塞腰鼓方阵的队形编排,有多种变化。这些队形,使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艺术性较强。传统的腰鼓方阵编排图案有“十字梅花”“双排灯”“九连环”“拜四方”等。这些方阵图案,充分展现了黄土地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 伴奏乐器:安塞腰鼓伴奏主要由打击乐、吹奏乐两种组成。打击乐有大鼓、大镶、小镰各一件或多件。大鼓音质浑厚,音量强大,富有穿透力,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小镣属于辅助乐器,增强音乐效果,使节奏更加明快和谐。吹奏乐主要由 唢呐 组成。
  • 服装道具:以前,安塞腰鼓表演者的服装,统一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穿白色对襟上衣,中式白

安塞腰鼓视频

https://ml.huijiala.com/url-5338.htm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有小部分整理于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shenma006@gmial.com删除。备案号:晋ICP备2023001592号-1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