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血糖和血糖标准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血糖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运动、药物、情绪、激素等,因此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是,如果血糖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了解血糖正常值范围,并及时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糖和低血糖等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糖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测量时间点和方法,确定的正常人群的血糖水平范围。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糖尿病学会都制定了相应的血糖标准,并根据最新的科学证据不断进行更新和修订。以下是2023年最新的血糖标准:
- 空腹血糖(FPG):指早晨空腹(至少8小时不进食)时采集静脉全血或静脉血浆进行测量的血糖水平。正常值范围为3.9~6.1mmol/L;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为6.1~7.0mmol/L;空腹型糖尿病(FDM)为≥7.0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2hPG):指进食75克葡萄糖后2小时采集静脉全血或静脉血浆进行测量的血糖水平。正常值范围为≤7.8mmol/L;糖耐量异常(IGT)为7.8~11.1mmol/L;餐后型糖尿病(PDM)为≥11.1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反映过去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正常值范围为<5.7%;5.7~6.4%为高危人群;≥6.5%为诊断标准之一。
二、血糖高的原因和危害有哪些
当人体摄入食物后,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提供能量。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葡萄糖从血液进入细胞,降低血糖水平。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异常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导致高血糖或糖尿病的发生。
高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 遗传因素: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近亲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 环境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均衡、高能量、高脂肪、高糖,缺乏运动,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是高血糖的重要诱因。
- 其他疾病:一些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如甲亢、垂体肿瘤、库欣综合征等,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皮质激素、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 应激因素:一些应激性刺激,如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波动等,会刺激应激激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高血糖的危害有以下几种:
- 急性并发症:当血糖水平过高时,会引起一系列的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低血钾等。这些并发症会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
- 慢性并发症:当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时,会损伤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导致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变、眼部并发症、神经并发症、肾脏并发症、足部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致残或死亡。
- 其他危害:高血糖还会影响免疫功能和伤口愈合能力,使得患者更容易感染细菌或真菌,并且伤口不易愈合。此外,高血糖还会影响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导致阳萎或不孕等问题。
三、如何预防和控制高血糖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导致糖尿病或其他并发症。高血糖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遗传、环境、其他疾病、药物和应激等。高血糖的危害有以下几种:
- 急性并发症:当血糖水平过高时,会引起一系列的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低血钾等。这些并发症会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
- 慢性并发症:当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时,会损伤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导致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变、眼部并发症、神经并发症、肾脏并发症、足部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致残或死亡。
- 其他危害:高血糖还会影响免疫功能和伤口愈合能力,使得患者更容易感染细菌或真菌,并且伤口不易愈合。此外,高血糖还会影响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导致阳萎或不孕等问题。
为了预防和控制高血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服用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时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并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和副作用。
- 坚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坚果、种子、水果和蔬菜1;限制添加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白面包、白米、甜点和饮料;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尤其是可溶性纤维3;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控制饮食份量和总能量摄入。
- 增加身体活动,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15分钟的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以及每周至少两次的抗阻力训练。运动可以帮助减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从血液进入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足够的优质睡眠;减轻精神压力;戒除吸烟和酗酒;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
-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信和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支持。
中华养生网
https://ml.huijiala.com/url-4847.htm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大部分为原创,有小部分整理于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shenma006@gmial.com删除。备案号:晋ICP备20230015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