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二,翻译
京城-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
杨柳一片青翠。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
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三、赏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个”重”字, -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片
愁楚。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
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
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色俱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
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
呢? “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 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濠漾新绿的
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作者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角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
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 群莺自由自在地翱
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作者并未”渐入佳境”,笔锋-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了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
种多么鲜明的对比。作者追忆什么,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
的漂泊岁月?作者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作者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作者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
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
地表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原文
《清明日》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帻,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二、翻译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
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
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 地叫
着,四处觅食。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宛啭鸣叫,仿佛
说:人们啊,怀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三、赏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带有节日的氛围。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般在清明前七天至
清明后三天之内。于这期间又有寒食节,故两个节日的活动就同时进行。宋吕希哲《岁时杂记》云:
“清明节在寒食第二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除了扫墓外,还有游春、郊游、插柳、荡秋千
等。温庭筠这首《清明日》便是写人们在清明那天外出郊游的高兴心情。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
之五光十色,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没有一首能够超越它。
一、原文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翻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三、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
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
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 “纷纷”,若是形容下
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
“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
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
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
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 上行人欲断魂”。“行人” ,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 ”游
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
诗歌里,“魂” 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 ,是极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
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
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
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
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
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 两个字;否则,
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
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an]行, 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
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
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 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
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
法上讲,“牧童” 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 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 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 是连答话带行动一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 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 人手法却更简捷, 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坏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
十分遥远的路程。这-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一’ ‘酒望子”
来钌。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
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 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
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 …
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个大招牌” ,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
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 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
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夏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妩经营
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
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尉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 然而也就提出了 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一”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
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诗词大全
https://ml.huijiala.com/url-4669.htm